2013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12-07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陶知非,马 磊,张慕刚
    物探装备. 2013, 23(3): 141-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由早期的组合接收发展到现今的单点接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一直在道内组合、道间组合、单站单道中徘徊不前,直到近些年Q技术和具有更高、更快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的出现,才使得更多的地球物理工作者看到了单点接收技术对改善地质成像效果的优势。Q技术(系列)是目前西方地球物理公司(WGC,以下简称西方公司)服务于国际地球物理采集市场的一张王牌,也是西方公司占领高端地震采集市场的核心技术。为了维持Q技术对市场的占有率,其装备平台只提供数据采集服务而从未对外销售,在一段时间形成了西方公司特有的技术品牌与市场独占格局。Q技术的诞生与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自Q技术诞生之日,围绕它的话题也就从未间断:有学者认定这的确是引领未来的前沿地球物理采集技术,是未来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发展方向;但也有学者认为该技术了无新意,贪大求全,有些技术环节甚至是误导油公司增加对地震采集的投入,实际上仍然无法解决复杂地质目标的精确成像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持续疲软以及陆上地震勘探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西方公司对其装备平台UNI-Q系统解除了销售禁令,并采用新的销售与租赁战略,未来地球物理公司有可能借助其平台实现超级地震队运作。本文试图通过目前公开的技术资料,探讨单点接收系统的意义,研究未来地球物理装备的发展如何满足地震采集技术发展的需求。
  • 易碧金,穆群英
    物探装备. 2013, 23(3): 15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采用万道以上进行地震数据的物探采集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并且随着高效、高精度物探采集作业的成熟与普及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对道数的要求似乎已经没有了边界。地震仪器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特别是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以及稳定性等系统的关键性能,其在地震仪器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未来地震仪器的特点、仪器结构设计的要点和研发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结构设计将成为未来地震仪器设计中诸多设计因素的重要内容。
  • 林文坤,冯从岳,王海涛,郑 斌
    物探装备. 2013, 23(3): 156-158,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上OBC地震采集使用的仪器设备,需要通过电缆将铠装电缆与甲板电缆进行连接。在观测系统及施工参数(包括炮点距、炮线数、排列滚动线数、炮船船速等)确定的前提下,电缆的连接方式成为船队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船队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制定多种方案,优选高效率、低风险的电缆连接方式,提高了船队的生产效率。
  • 夏鹏翎,樊慧文,党卫中,赵志勋,侯艳云
    物探装备. 2013, 23(3): 159-164,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浮箱链轨沼泽车是用于水陆两栖沼泽地区勘探施工的主要运载设备,是针对苏丹工区沼泽、过渡带等复杂多变的地形而研制的,近几年在苏丹项目的勘探施工中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浮箱链轨沼泽车的研制历程,分析了浮箱链轨沼泽车的结构组成,阐述了该系列车型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各车型的主要应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这类设备的改进设计方向。
  • 陈俊栋,于维刚,卢 松
    物探装备. 2013, 23(3): 16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火花震源是工程用震源之一,性能良好的震源是获得良好地震资料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新一代高能量ZDF-3型电火花震源的现状和原理,从发射能量、信号频谱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震源具有大能量、性能稳定、便携等特点,是一种可用于深孔激发的震源。
  • 交流与探讨
  • 何 磊,关玉东,司 亚
    物探装备. 2013, 23(3): 169-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东南亚某国热带原始丛林进行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中,由于地表受高大茂密丛林的遮挡,无法按传统的遥控放炮方式进行施工。在这个勘探项目中,激发震源使用井炮和气枪作业,采用了428XL仪器的LSS有线放炮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428XL仪器采用LSS有线放炮方式的方法、环境、条件、设置及注意事项。
  • 曾 翔,阮福明,曹 平
    物探装备. 2013, 23(3): 17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介绍了一种用于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系统的水下供电方法。该方法采用菊花链型电源分发,采用最优效率进行电源转化,并加入了逐级上电技术以方便故障排查。该方法实现简单,并且具有转换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试验表明,本方法能够满足6000m范围内、1920通道规模的系统供电。本方法在远距离分布式系统以及大型传感器网络等应用中,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李 扬,汪 涛,刘都让,朱 健,晁如佑
    物探装备. 2013, 23(3): 176-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浅海或内陆水域使用气枪船施工时,为了实现与地震采集仪器的同步触发记录,需要使用GCSLink同步控制器。本文首先介绍了在GCSLink主端(Master)触发气枪放炮、从端(Slave)触发428XL仪器采集时,GCSLink主端与428XL系统的LCI-428不同连接方法;而后根据不同的连接方法分析了GCSLink主端和从端触发方式的同步过程,并绘出了各自的同步时序图,总结了GCSLink主端和从端触发时的关键同步参数;最后介绍了使用GM338电台替换因接收问题而无法使GCSLink主、从端同步的CDM1250原装电台的方法。
  • 孙军和, 周玉明,张小雷,槐永军
    物探装备. 2013, 23(3): 181-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ENISION振动泵在工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压力不稳或者压力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可控震源无法正常工作。究其原因,是因为振动泵的多功能阀块出现了问题。本文介绍了振动泵多功能阀块的结构,阐述了多功能阀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多功能阀失效的故障原因,并详细地介绍了故障的排除方法。
  • IT与装备
  • 董 斌,刘世昌
    物探装备. 2013, 23(3): 186-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震勘探中所使用的R24、NX-24浅层地震仪均配备了3.5英寸软盘驱动器,因计算机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3.5英寸的软盘目前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为了延长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寿命,我们对R24、NX-24浅层地震仪的软驱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设备可将数据通过USB接口输出到U盘,便于表层调查原始数据的拷贝输出。本方法对开发老型仪器的功能,发掘其应用潜力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 孙华东,王 鹏,王春丽,王 伟
    物探装备. 2013, 23(3): 188-192,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G3i仪器在滑动扫描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出发,详细介绍了G3i仪器的箱体与Vib Pro箱体的端口连接与参数设置等内容,并分析了在滑动扫描过程中箱体间的信号走向。
  • GPS技术
  • 张小柱,王旭宏,安宏刚,李 平,马 林
    物探装备. 2013, 23(3):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了Shot ProⅡ遥爆系统GPS应用现状,分析了Shot ProⅡ系统GPS安装板接口的电路原理、控制信号关系及将原内置的Furuno GN-79N5AGPS模块升级为NovAtel OEM V-3板卡过程中的关键点。并在利用Shot ProⅡ系统连接PDL数传电台发射、接收差分校正信息方面作了成功尝试,希望借此拓宽Shot ProⅡ系统GPS功能的应用空间。
  • 学苑与信箱
  • 甘志强,张 琳,岩 巍,张 庆,金 磊
    物探装备. 2013, 23(3): 199-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野外采集的记录道数越来越大,已由原来的千道左右增加至现在的近万道。日检测试是目前获取整个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性能的一个主要手段,如何高效、准确分析日检测试结果,保证野外采集设备的工作性能能够满足勘探需要,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VC++ 语言的G3i仪器日检分析界面工具,能够给出全面、准确的日检分析结果,有助于节约人力和时间。
  • 新产品介绍
  • 韩善锋,曹凤海,柴军兵,陶 磊,韩庆敏
    物探装备. 2013, 23(3): 207-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SSN采集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石油地震勘探采集技术。伊拉克某项目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BGP)第一次采用ISSN技术采集的石油勘探项目,本文分析了SSOffice 3.0在该项目与其他项目应用的不同之处,介绍了数据自动无线传输、图像一体化处理、GIS空间分析和数字高程模型等功能在该项目的具体应用。